上海远程教育集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 2011-12-09 浏览次数: 1194

上海远程教育集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事业发展主要成绩与经验

(一)发展成绩

(二)主要经验

二、“十二五”期间的内外部形势分析

三、“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四、“十二五”期间全力推进的重点项目

(一)开放大学架构项目

(二)学分银行建设项目

(三)终身学习平台整合优化项目

(四)教学内涵建设项目

(五)非学历教育和社区教育推进项目

(六)办学系统建设项目

(七)教育电视媒体建设项目

(八)国际化平台建设项目

(九)人才强团推进项目

(十)文化与品牌建设项目

(十一)校区建设和保障项目

(十二)体制机制改革项目

五、“十二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

(二)注重科学规划,建立统筹协调的《规划》实施体系。

(三)完善制度体系,健全《规划》实施的检查评估机制。

(四)建设和谐环境,形成全员参与和监督的良好工作局面。


一、“十一五”事业发展主要成绩与经验

(一)发展成绩

“十一五”期间,在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集团坚持“为了一切学习者,一切为了学习者”的宗旨,发扬“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追求卓越;锲而不舍,知难而上;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精神,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既定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综合实力、社会地位和国际国内影响力显著提升,在“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现代远程教育集团”的战略目标推进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在上海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确立。成立上海开放大学,成为了上海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加强上海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的建设,确立了对全市社区教育发展的指导地位。推进电大办学系统与社区教育系统的初步整合,形成了“天、地、人”三网合一的“市—区县(行业)—街道乡镇”三级终身教育服务系统。建成上海教育资源库,成为全国最大的省级教育资源库之一。开通“上海终身学习网”和“百万市民学习资源系统”,构成了市级终身学习平台。至2010年末,上海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专科在校生数达到11万名,分别占到全市高校和成人高校在校生数的13.8%和30.6%,成为上海在校生规模最大的大学。非学历教育项目稳步推进,年培训规模始终保持在70万人次左右。上海教育电视台形成特有的地位和作用,成为了上海市民终身学习的重要阵地。

2.品牌质量和国际国内影响力显著提升。推进上海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创新成果荣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省市级教育资源库支持课程教材改革的创新实践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完成国家863软件重大专项“Linux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管理和应用平台软件研究”课题,得到了科技部最高评分。上海电视大学成为上海在职成人求学的首选院校之一,登上谷歌(Google)2007年度申城搜索热榜榜首。教育电视台成为全国教视系统中的佼佼者,《身边的科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开放教育研究》成为CSSCI来源期刊和全国中文类核心期刊,并获“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十年网络教育最有影响杂志奖”。集团连续举办了UNESCO东亚远程教育教席系列研修班,构建起了发展中国家远程教育成果的共享平台。成功举办了大规模、高规格的“开放远程教育的未来与学习型城市建设”全球论坛。建立并开通了ICDE中文网站。编辑出版了我国首部反映国内外开放远程教育重要学术成果的《世界远程教育经典文丛》和《中国远程教育学者文丛》。集团因其在推动国内外终身教育发展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绩,荣获了2008年UNESCO“哈马德国王奖”和2009年度“ICDE团体卓越奖”。

3.综合改革和内涵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上海电视大学不断完善开放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五大任务、三大保障”的教学综合改革。制定品牌专业建设标准,推动了优质资源课程建设。强化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和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主动申请并通过了ICDE质量评审。开展了电大系统“达标评优工程”,七所分校入选“全国示范性基层电大”。教育电视台牵头组建“全国教育电视节目制作联合体”,以制作千集科教电视片为载体成功探索了“共同投资、分工制作、节目共享”模式。教育技术服务板块成功实现企业改制,形成了资产公司监管下各企业相对独立运行的新模式。

4.组织文化和队伍建设得到有效加强。集团围绕“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共同愿景开展“学习型集团”创建工作,完善了学习机制,搭建了学习平台,营造了学习氛围,塑造了学习文化,“一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一型:创建学习型集团;一化:建设专业化队伍”推进了集团发展。成功举办集团10周年、电大50周年“双庆”活动,弘扬了集团精神和电大文化,增强了凝聚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和谐集团”、“平安校区”建设,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按照“一型两化”的工作思路,加强队伍建设,建立了干部继承革命传统的“红色之旅”、调研考察兄弟学校的“8路军”和“新4军”等学习制度,强化青年干部挂职锻炼、境外专业化进修和新进教师到郊区分校学习锻炼等培训制度,开展了青年干部志气、勇气、正气、大气、灵气、朝气的“六气”教育,确立了电大教师服务型、管理型、技能型、实践型、学术型的“五型”定位,明确了电大教师职业精神专业化、开放教育专业化、远程教育专业化和专业教育专业化的“四化”要求,推出了“加强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十八条措施”。

5.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得到持续增强。集团经济保持了健康持续的运行,顺利通过国家2006-2008年经济责任审计。2010年集团总创收44048万元,比2005年增长了27.7%,教职工收入和福利不断增长。全力实施“人才强团”战略,人才队伍实力显著提升,员工队伍结构合理改善,整体素质能力有效提高。集团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教学成果奖等一大批重大奖项。推进了校园环境改造和校区信息化建设。教育电视台完成数字化改造,电视系统和数字化装备在全国教视系统中处于领先地位。

(二)主要经验

1.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坚持开放远程教育的办学方向。集团过去五年的实践证明,必须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开放远程教育的办学方向。努力践行“两个一切”的办学宗旨,主动适应上海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主动服务于上海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工作,扩大规模,提高质量,注重内涵,强化特色,办好人民满意的开放远程教育,为提升上海市民的整体素质和增强城市的创新活力作出应有的贡献。

2.要立足发展,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工作主线。集团过去五年的实践证明,发展是第一要义, 集团事业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走全面协调、统筹兼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只有科学发展,集团才能赢得工作的主动权;只有科学发展,集团壮大实力才有坚强后盾;只有科学发展,我们才能在时代竞争中巩固地位、形成优势。

3.要坚持改革创新,不断优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集团过去五年的实践证明,改革是事业发展的动力,创新是集团进步的灵魂。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变革和激烈竞争的外部环境,我们必须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不断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设计新对策,完善新思路,改革和优化集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局部的创新和突破引发全面的创新和突破,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把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4.要加强整合和统筹协调,促进集团各项事业的均衡发展。集团过去五年的实践证明,必须加强内部资源、系统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整合,夯实事业发展的基础,扩大事业发展的容量,增强事业发展的实力。在集团内部,要优化事业结构,强化内部共享机制,促进单位、部门间的交流合作,构建事业发展大平台,促进教育教学、教育传媒、教育技术服务的平衡发展。在系统内,要创新机制,加强上海和全国的电大系统、教视系统、电教馆系统、电中系统和社区教育系统的合作,优势互补,不断增强规模效应和整体实力。要秉持开放合作的理念,立足上海城市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求,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合作,积极吸纳校际、省际以及国际的优质教育资源,拓展更大的事业空间。

5.要凝聚力量和加强队伍建设,力推集团事业取得更大发展。集团过去五年的实践证明,干大事、办成事的关键在于凝聚力量,在于人才强团和文化立团的战略推进。我们要始终把队伍建设作为集团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文化建设作为提升集团竞争优势的核心任务。要用事业发展方向和共同愿景来统一思想,用集团精神和办学宗旨来凝聚人心,用制度建设和科学管理来统一行动,用学习型集团创建和文化建设来集聚力量,攻难克艰,以“人才引擎”力推集团事业取得更大发展。

6.要追求卓越,不断提升事业发展的水平。集团过去五年的实践证明,追求卓越是事业发展的要求,是集团全体教职工的理想信念,是集团十年艰苦创业的精神写照,更是实现“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现代远程教育集团”宏伟愿景的精神支撑。发扬追求卓越的精神就是要求我们,只要条件具备,就要争创一流;只要能力所及,就要“追求最好的,奉献最美的”。追求卓越,应该始终成为集团各项工作的目标,应该始终成为每位教职工的志向和境界,应该始终成为支持我们事业前进的不竭的精神动力。

二、“十二五”期间的内外部形势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党和国家将更加注重教育改革与发展,更加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在发挥人才资源优势的核心基础上,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实现经济社会的转型。“十二五”时期,也是上海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上海将充分发挥世博会的后续效应,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使城市转型真正建立在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推进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构建和完善开放式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建设“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学习需求不断增长,办好开放大学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办好开放大学,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更明确提出“要以上海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为基础,逐步整合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学院、高等学校网络学院、独立设置成人高等学校等教育资源,构建上海开放大学”。《教育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同样提出了“建设与构建学习型社会和教育信息化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开放大学”的任务。这一切都为集团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

对集团而言,建设新型的开放大学既是重大机遇,也蕴含着严峻挑战。同时,未来五年,集团还将经受来自外部环境的巨大压力。教育教学方面,上海2010年秋季高考报名人数仅6.6万余人,创下十年来的新低。据预测,到2017年前这种下降趋势不会改变。近几年普通高校网络学院的招生及在校人数均有明显变化;成人高考的本科录取分数连年下降,电大开放教育注册入学和宽进严出的优势正在渐渐消失。与此同时,几千家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每年培训300余万人次,占有了很大的市场份额。教育选择的多样性和生源总数量的下降趋势将使我们面临激烈的生源竞争。教育传媒方面,媒体经营政策的改变、竞争方式的转变和“三网融合”试点的启动,以及2011年上海开通高清电视和2015年全国普及高清电视的新情况,都给集团的教育电视传媒带来新的挑战;数字出版尤其是手机出版业的快速发展,使我们的音像出版业也面临着转企改制、结构调整和业务开拓的新挑战。教育技术服务方面,教育软件行业的无序竞争、软件盗版活动的猖獗、软件应用标准的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以及用户要求的不断提升,使我们的教育技术服务产业面临着企业发展定位、专业技术水平提升和服务营销模式转变的艰巨挑战。

机遇与挑战并存,挑战中蕴含机遇。我们相信,未来五年对集团而言将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建设新型开放大学的重大转型期。面对新的形势,我们既要善于审时度势、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也要充分认识自我、坚定信心、迎难而进。

通过“十一五”的发展,我们看到集团的优势进一步强化和显现。主要体现在:集团组织文化进一步凝聚,集团精神深入人心;集团业务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服务学习型社会的实力大大增强;集团各类教育资源日益丰富,整合资源的能力不断强化;集团事业发展机制逐步完善,学习型组织建设产生的内在动力日益增强;集团发展模式日趋成熟,开拓市场和争取政府项目的能力大有提升。面对“十二五”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我们更应该看到,集团存在的不足也不容忽视,特别与建设“新型大学”——开放大学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首先,仍需进一步挖掘、整合和优化内部和外部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效应,争取两个效益双丰收。其次,仍需进一步统筹协调各类教育,形成更为有利的发展态势。其三,仍需进一步完善人才资源结构,为集团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其四,仍需加快推进重点学科建设、教育科研、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以及管理模式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其五,仍需进一步理顺关系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事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三、“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为了一切学习者,一切为了学习者”为宗旨,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主动适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市民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遵循终身教育的发展规律和趋势,紧跟上海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新阶段和新要求。以先进性、开放性和国际性为方向,以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为主线,以开放远程教育为特色,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核心,以建设上海开放大学为重点。抓住机遇、转型发展,优化资源结构,提升事业内涵,打造优势品牌,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为上海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持和教育服务,为推进上海学习型社会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发展目标

全面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现代远程教育集团,努力建成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开放大学。到2015年,重中之重是又好又快地建设新型的上海开放大学。创新开放大学的体制和机制,进一步发挥作为上海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城市重要载体和支撑的作用;建成上海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形成终身学习“立交桥”枢纽;建成上海终身教育资源中心,形成市民终身学习大平台;建成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项目,形成国际合作交流的新平台。

“十二五”期间,还要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和终身学习制度,提升非学历培训和社区教育的规模与层次,建设融合、开放、优质的办学系统,打造特色鲜明、风格独特的教育电视大众传播平台,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和培训体系,建设学习型集团和集团精神文化,形成和谐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教育教学、教育传媒、教育技术服务三大事业板块的协调发展,保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增长”。

四、“十二五”期间全力推进的重点项目

根据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全面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现代远程教育集团和努力建成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开放大学的总体目标,继续深入实施创新转型战略、人才强团战略、资源发展战略和品牌发展战略,注重全面统筹、分步实施,全力推进十二个重点项目,实现集团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开放大学架构项目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以上海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为基础,整合区业余大学、职工大学和社区教育系统,融合高等学校网络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教育资源,建设既能提供学历教育,又能提供职业培训、休闲教育和文化教育的多样化、多层次,可及、开放的新型大学。

——建设“大学—学院—学校”三级办学系统。依托上海电视大学建设开放大学总部,依托电大系统、社区学院、业余大学、职工大学和行业培训机构建设开放大学区县学院和行业学院,整合街镇、社区、企业等教育资源组建社区学校和职工学校,建成“大学—学院—学校”三级办学系统。

——搭建“总站—分站—服务站”三级远程网络。依托上海电视大学远程教育网络,综合利用卫星网、互联网、电信网等载体,将教育资源和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建成深入企业、覆盖社区和家庭的终身教育网络体系,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多学科、全方位实施终身教育的公共服务大平台。

——探索集团和开放大学内部组织体制和组织结构。在开放大学建设过程中,不断把握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根据事业发展需要,积极稳妥地完善总部内在机构的设置,明确职能,形成科学、有效的运作方式。

——探索中等—高等、学历—非学历的教育一体化建设。大力推进成人中、高等学历教育的衔接,构建课程模块、培养模式和学制弹性的“直通车”模式。注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接轨,以学分为纽带,推进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的沟通、职后与职前教育的融合。在教育一体化的建设中发挥各业务部门和系统的作用。

(二)学分银行建设项目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依托上海开放大学建设学分银行,构建面向市民的以继续教育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为主要功能的学习成果管理与服务体系,促进学历教育之间、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沟通,搭建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市民终身学习“立交桥”。

——建立组织机构和运作模式。明确学分银行的定位与功能,制定学分银行章程、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相关制度。组建学分银行管理中心、专家委员会、学分认证中心等组织机构,明确机构职能和工作程序。

——建立课程沟通机制和学分认证标准。分层分类建立学分银行学历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和标准、学分沟通和认定办法。建立文化休闲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标准,完善学习成果认定办法。探索建立职业培训证书与学历教育沟通标准和认定办法。探索构建课程学习证明、课程模块学习证明、结业证书、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等组成的学习成果认证体系。

——建设学分银行管理与服务系统。建设基于网络的学分银行信息化管理与服务系统,完善课程信息发布、学习者信息登记、学习记录、学分积累、学分转换、学分查询的功能。

——建立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机制。采用实名制注册,设立市民终身学习账户,实现经学分银行认定的终身学习成果记录。在上海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已有学分认证的基础上,建立学历教育学分、职业培训和文化休闲教育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机制,形成比较规范的市民终身学习成果的管理机制。

——推进学分银行的试点工作。按照“先易后难,先试点再推广”的原则,学历教育以部分专科专业为试点,逐步扩大至成人高等教育专、本科大部分专业及成人中等职业教育。开展与学历教育沟通的职业证书学分互认试点、建立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的市级系列课程试点。探索建立学习成果互认制度,逐步推广,促进终身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

(三)终身学习平台整合优化项目

为满足开放大学建设的需求,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追踪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前沿,充分开发、整合、利用各类终身学习资源,探索终身学习支持服务模式,建成基于云计算基础架构的整合性的终身教育信息化平台,拓展上海教育服务园区的信息化服务功能,成为衔接市民学习需求与支持服务的纽带。

——架构基于云计算的信息化基础环境。依托政府、运营商及社会公共服务机构,架构计算能力强、存储容量大、访问承载力高的市级终身教育云计算数据中心,有效连接和共享各分散的教育机构、企业的资源。建设开放大学城域网,形成和完善互联网、移动、IPTV、数字电视、卫星等多个通道的高速互连互通,提升终身教育信息服务的基本能力。

——优化终身教育信息化平台。继续做好上海终身学习网、上海开放大学网、上海电大网等“十网一库”学习门户网站的有效融合。以上海终身学习网在线学习平台及电大网上教学综合平台为基础,有效衔接卫星学习平台、数字电视学习平台和移动学习平台,为市民提供融合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社区教育、特殊教育等的泛在学习环境。

——建设终身教育资源库。树立国际化建设标准,继续采取“自建、共建、整合、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力度建设覆盖面广、形式多样、便捷实用、受学习者欢迎的数字化资源,成为全市的终身教育资源中心和全国终身教育资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发挥政府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双重优势,提升资源库资源的增值效应。建立远程培训基地,增强教育资源库在全国的服务力度。

——创新资源传输和服务模式。充分挖掘新媒体、新技术在终身教育资源和服务中的应用,依据个性化需求进行资源推送,完善用户定制功能。探索学习档案袋的应用,全面记录学习过程,促进学习者的有效学习。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学习资源推送、学习过程跟踪与个性化支持的“一站式”服务模式。探索数字化教与学试点项目,形成电子书包应用推广方案,不断开拓其他新的数字化出版项目。

——完善覆盖全市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针对基础设施和资源、软件应用等方面建立面向全市的教育信息化监控平台,形成服务终身学习的服务质量评测系统。建设用户学习深度追踪,依靠专业教师、志愿者、信息技术等队伍服务,通过电话、短信、E-mail、BBS等多渠道开展多样化服务,高效完成大规模信息沟通和事件处理,为具有不同特点的学习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

——推进上海教育服务园区的创新与发展。坚持清晰的品牌定位,依托信息技术拓展上海教育服务园区的功能,发挥好上海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教育服务机构孵化平台、教育服务项目展示和创新平台的作用与效应。

(四)教学内涵建设项目

紧紧围绕上海开放大学的建设任务,充分发挥开放远程教育的优势,构建符合开放教育规律、凸显远程教育特色、满足各类学习者需求的优势品牌专业群、课程开放体系和教学支持服务系统。在加强教学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不断完善和创新教学基本建设,加速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沟通,加强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融合。建设独具特色的开放大学学历教育,争取保持8~10万的学生规模。努力创造条件,争取开放本科办学权和学士学位授予权。

——构建灵活多元课程开放体系。在打造名师名课库的基础上,整合社会优质资源,有计划、分阶段地推出系列开放课程,促进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以开放教育完全学分制和自主选课为特征,建立专业规则,有效沟通学历与非学历教育资源,形成“自主、灵活、有支持”的开放教育学习样式。搭建满足学习者自我设计和终身学习需要的模块化、多层次、多通道的课程学习开放平台,并形成集学习平台、管理平台、学分银行为一体的立体化系统。

——开拓适应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专业。建立校级层面的新专业开拓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统筹,有效推进新专业开拓工作。积极推动专升本专业试点,不断提升办学层次。坚持错位、衔接、交叉的原则,有计划地开设复合型的新专业。围绕现有专科专业的延伸需求,通过专、本整体设计来实现对接。以开办开放大学特色学院为契机,推进面向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专业建设。

——建设重点学科、品牌专业和优质课程。在品牌专业建设及开放大学获得本科办学权的基础上,启动重点学科建设。继续推进品牌专业建设,通过先行先试,完善品牌专业建设的目标及管理,予以适度推广。持续推进以优质课程建设为引领、课程学习包为重点,分层次、多载体、以学习者“学”为主导的“立体化”课程资源建设,重视适应当班人培养的教材建设。加强课程资源的有效应用和评价,建立良性的资源建设流程,不断提升资源的总体品质,为学习者提供便捷、好用、管用的资源。

——建设开放大学的实训实务中心。从内容与形式入手,推动实践教学的一体化设计和实施。建设有实效、有影响力的校内外基地,为实践教学活动的全面落实提供支持。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使虚拟实践成为实训实务的有力支撑。构建由总校实训中心、校外共建共享协议基地、网上虚拟实训中心三部分构成的开放教育实训中心。

——完善开放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制定开放大学章程,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在上海电大已有制度和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上海开放大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以及多元的质量评价机制。在市教委的指导下,成立教育质量专家评估委员会以及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监督检查机构。进一步完善上海电大教学工作规范及教育质量标准,加强其在课程开放和学分银行项目试点中的应用与研究。加强教学督导工作,不断提升教学服务与学习支持的水平。推进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的建设,增强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情况考核与评价的科学化与合理性,形成制度化和常态化的评价机制。

(五)非学历教育和社区教育推进项目

充分利用建设上海开放大学的契机,加快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为市民提供多元的继续教育机会,增强其适应科技发展、产业升级和社会文明进步的能力。继续发挥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指导服务中心的作用,大力推进社区教育,建立广覆盖、多形式、更便捷的社会教育体系,让市民学习更愉快、更有意义。

——开拓非学历教育的多元化发展途径。坚持继续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树立继续教育创新、合作、协调发展的观念。以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特别是职业导向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努力达到100万人次的年培训规模。

——形成“固本培元,内联外引”的发展思路。抓紧培养新人,尽快弥合项目开发人员的年龄断层,不断提高非学历继续教育队伍素质,形成结构合理的专业化队伍。在发展思路上,要改变目前分散作战的被动局面,形成资源整合、内联外引的良性发展新局面。

——创新非学历教育发展体制和机制。构建继续教育新的合力发展体制,完善奖惩机制,形成继续教育项目开拓和发展机制,建立新的项目引进机制,努力做 到年年有新举措、年年有新项目、年年有新增长。

——加强社区教育办学系统建设。促进区县社区学院、街镇社区学校、村居委学习点的功能建设,把社区教育办学系统作为开放大学办学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社区学院的业务督导规范和评估标准,做好督导与评估工作。加强社区教育系统的队伍建设,建立社区教育从业人员培训中心,完善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机制,推行社区教育专职教师持证上岗制度和继续教育制度。

——推进社区教育课程与学习资源建设。加强社区教育课程标准和学习成果认定制度的建设与实施。完善市、区县两级社区教育课程与学习资源的共同建设机制,开发更多的社区教育课程和学习资源,鼓励区县建设优质区域特色资源。定期开展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和优质学习资源的征集与评比活动,加强推广使用。

——加大社区教育工作研究和成果宣传。加强对社区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论研究,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建立和完善学指办社区教育研究中心课题发布和管理制度,提高社区教育系统骨干人员的科研能力。完善上海社区教育统计制度,建立终身教育统计制度,建设上海终身教育数据中心。继续办好《上海社区教育》杂志,扩大杂志的社会影响,争取成为国内公开发行刊物。

(六)办学系统建设项目

坚持以事业带动系统、以政策扶持系统、以感情维系系统的原则,不断提升系统的办学品质,扩展系统的办学功能,进一步增强系统的发展力、创新力和凝聚力,建设一个融中、高等学历教育、社区教育、职业培训于一体的开放、合作的办学系统。

——形成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和高效的管理运作模式。建立“总校—学院、学院—学校”的扁平化系统组织架构,分层级负责,规范化管理,形成高效的运作管理模式。

——加强开放大学各类学院建设。在开放大学的背景下,主动适应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依托上海电视大学系统,融合社区教育系统、相关行业培训系统的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合作共建模式,加强区县学院、行业学院和开放大学总部专业学院的建设。

——建立“达标评优”的常态化管理机制。在电大系统“达标评优工程”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办学系统“达标评优”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确立常态化的系统管理机制。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完善质量评价和监控的数据平台,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动态监控、公平竞争,形成对基层办学单位动态化的考核。完善系统“准入”和“退出”标准和机制,建立预警机制,做到及时发现、反馈和处置。

——加强办学系统的文化建设。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学习和展示,在全系统进一步弘扬“两个一切”的核心价值观,形成开放大学独特的系统文化。以校长论坛、高级研修、常规例会等多种形式,加强沟通、强化联系,深化开放教育的理念,形成系统内师生共建、市民参与、特色鲜明的开放式校园文化。

——优化系统建设的激励机制。进一步优化相关激励机制,引导办学系统建设的发展方向,及时解决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以表彰评优、发展引导、项目援助等方式,鼓励、扶持和引导办学特色与优势的发挥,推进系统整体的发展壮大。

(七)教育电视媒体建设项目

坚持“立足教育,面向社会”的办台宗旨,建设特色鲜明、风格独特的教育电视大众传播平台,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项目,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积极参与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强化在社会大教育格局中的独特地位,积极推进城市文明和文化建设。

——提升为上海市教育改革工程服务的水平和能力。深入研究《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和内容,高度关注教育综合改革试验项目和重点发展项目,寻找教育改革项目和重点项目中的电视元素,创新节目创作形式,拓展节目创作空间,为上海市教育改革工程及项目提供服务。

——创新电视媒体服务市民终身学习的模式。依据上海开放大学的使命与任务,积极探索利用大众传媒服务终身教育的途径,探索电视手段在社区教育中的表现形式及联动模式。突出“学习,让生活更精彩”的主题,针对不同人群,制作和播出市民终身学习的优质资源。增强节目与市民的互动性与可看性,成为上海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研发平台、实践平台、创新平台。

——推进教育电视的品牌建设。坚持教育电视节目教育性、社会性和可视性的有机统一,以清新、高雅、真实、朴素为风格,开发若干档教育电视品牌节目。策划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益智性和服务性各有侧重的栏目和活动,搭建教育思想讨论、教育文化服务、人文环境建设的平台。探索教育专业节目的大众化表达与电视化途径,突出频道的个性特色、品质风格与人文追求。坚持节目创新,探索多元化的电视手段,努力提升节目的收视率与频道的影响力。

——加强教育电视节目制作新机制的探索。推进全国教育电视节目制作联合体“共同投资、分工制作、节目共享”模式,继续投资制作优秀的系列科普教育节目,推出若干百、千集系列片,传播科学精神,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创新中国教育电视节目规模生产的新机制。

(八)国际化平台建设项目

充分利用上海电视大学已经取得的国际声誉,依托开放大学的平台,探索新形势下国际化道路的新模式、新思路,建设国际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形成品牌性的国际论坛活动,努力向“建设国际有影响的开放大学”的目标迈进。开拓国际合作办学新项目,通过多种方式培养、集聚国际开放远程教育高端人才,使国际交流活动成为实现集团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推手。

——成立上海开放大学开放教育国际研究院。紧跟国际研究前沿,集聚国内外有影响的开放教育专家,形成国际化研究团队。探索并形成稳定的运作机制,加强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提升集团在国际开放教育领域的学术地位。

——打造国际化品牌合作项目。举办系列“开放教育上海开放大学国际论坛”,吸引全球远程教育领域的权威专家和名校代表,打造论坛品牌。继续关注远程教育热点问题,定期举办UNESCO远程教育教席国际研修班,强化与UNESCO及国际远程教育界的关系。联合五大洲具有代表性的开放大学组成全球远程教育领域的“常春藤”开放大学联盟,形成校际合作网络。密切与非洲重要远程教育组织和开放大学的联系,联合举办以开放教育资源和教育信息通讯技术为主题的研修培训项目,探索中非远程教育合作项目活动模式及规则,积极争取入选我国教育部中非高等教育合作的中方大学名单,形成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战略的新支点。

——提升在国际远程教育界的参与度和话语权。继续加强与UNESCO、ICDE、AAOU等重要国际教育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管理事务,争取进入国际远程教育有关组织的执委会,提升集团在国际远程教育界的话语权。加强UNESCO东亚远程教育教席中英文网站和ICDE中文网的建设,建立上海开放大学英文网站和外事网站。

——形成国际间人才互派与交流制度。完善集团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继续拓展海外培训新基地,定期派遣、资助教职员赴国外大学访学研修,参与重要国际学术会议。通过考察访问、海外培训、学术会议、合作研究等多种渠道,推动国际培训的多层次化和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培养一批能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人才。

——开拓中外合作办学新项目。以国际交流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为重点,引进国外大学优质教育资源,推动中外合作办学的新专业、职业技术培训证书项目与课程资源的建设。

(九)人才强团推进项目

坚持以人为本、广纳人才、整体开发、服务发展的理念,以开放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为出发点,以实现集团共同愿景为落脚点,按照“一型两化”的思路,努力提升人才队伍的创造力,激发人才队伍的活力、增强人才队伍的凝聚力,提升人才队伍的协作力,使人才队伍呈现奋发有为、蓬勃向上的良好态势,为集团新一轮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配合集团中心工作和重大项目进行人才资源优化配置。坚持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主动适应集团事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加强全局性的人才资源调控,积极引导和促进优秀人才向重大项目和关键岗位流动,建立人才结构调整与事业发展相协调的动态机制,始终让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成为推动集团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制定新一轮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配套政策。根据开放大学的特点与要求,完善队伍建设规划。坚持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并重,完善人才柔性引进机制,使人才总量和质量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切实加强人才配备监管,重点培育中青年人才,逐步改变人才分布不均、年龄老化的现状。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构建集团党委领导、人力资源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和参与的新格局,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在每年三、四百万经费的基础上继续加大人才专项投入,革新经费支持方式,建立经费使用监督检查制度。

——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和梯队配备。加大人才开发利用步伐,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保持集团在编、人才租赁、企业员工总量适度增长,总数控制在900人左右,新进人员以中青年高级人才和事业发展的紧缺人才为主。按照集团事业发展需求,在提高人才效能的前提下保持人才数量的动态平衡,不断优化人才结构。

——完善培训体系和创新培训方式。以员工专业发展为主线,按照教学、研究、技术、管理等不同岗位的专业化要求,推行分类分层的系统化培训。增强培训的专业化建设和培训形式的多样化,提高整体队伍的能力建设,增强管理人才的竞争能力,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探索培训项目评估与反馈机制,提高培训绩效,完善培训体系。

——重点加强开放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围绕开放大学的建设要求,积极培养青年教师队伍,建成5-10个专业梯队,形成一支300人左右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完善团队建设和管理的长效机制,建立团队合作机制,做好各个面广量大专业的教学团队配备,集聚优势力量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实行开放的人才政策,采用人才引进与智力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建立高层次人才特聘和专家返聘制度,推进开放大学顾问队伍和专家工程建设。加强与本市高校、科研院所及相关行业的合作,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强化集团福利待遇的保障作用。进一步优化薪酬结构,逐年改善福利待遇,保持薪酬和福利水平与集团事业发展同步增长。主动关心教职工身心健康,健全教职工疗休养、体检等制度,完善补充医疗保障,继续为教职工办实事。优化物质资源配置,改善办学办公条件,办好食堂,改善文体活动设施,构建和谐、舒适的工作环境。

(十)文化与品牌建设项目

继续以创建学习型集团为抓手,推进集团文化建设,提升全体员工的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努力践行“两个一切”的宗旨、集团精神和电大校训,大力推进组织文化建设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拓宽宣传途径和创新宣传方式,提升集团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继续深入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工作。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相结合,继续开展相关理论学习和研究,探索集团知识管理体系,形成有序、共享的知识集群。推进工作场所的学习,优化部门内部信息共享机制,以全员学习推动部门运作效率。创新领导和激励机制,强化学习型部门与学习型支部创建成效。继续按照“重理念、重愿景、重计划、重载体、重制度、重实效”的思路,以学习理念影响人、以共同愿景激励人、以学习计划引导人、以专业化队伍培育人,逐步形成具有开放教育特色的学习型集团常态化运作模式。

——推进集团精神和校园文化建设。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集团文化建设,坚持用“两个一切”铸造集团精神魂魄。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人文环境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校园文化活动与专业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相长、开阔视野、培养技能的实践平台。

——推进学生思想文化建设。按照“两个一切”的宗旨,以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联合系统内部力量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增强学生思想文化建设的活力。继续做好学生奖助学金、优秀学习小组和学习型家庭、优秀辅导员的评选和表彰活动。健全团学组织,形成学生思想文化建设的新特色。依托网络平台,拓展学生思想文化建设的新渠道。形成长效机制,丰富学生思想文化建设的新内涵。

——加强集团品牌建设与宣传。通过开展重大的、有特色的活动,整合多种媒体资源,提高集团品牌知名度。通过策划集团的重大活动,将集团品牌建设推向更高层次。继续加强与主流媒体的联系,努力开拓宣传渠道。

——推动“和谐集团”建设。通过政务公开、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引导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主动接受广大教职工的监督,切实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继续营造诚信、包容、开放、创新的和谐人文环境,为建设和谐集团提供监督保障。

(十一)校区建设和保障项目

根据集团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开放大学的建设为推动力,合理规划资源,改善硬件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安全管理,积极推进平安校园、数字化校园建设,为集团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

——开拓新的办学基地。根据开放大学的发展要求,寻求政府和社会支持,积极筹措资金,采用多元化经费投入渠道,积极开拓新的办学基地,建立健全各项工程的质量检测和监督机制。

——盘活现有校区资源。按照功能定位明确、工作重点突出的原则,为促进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便利和高效合作,合理规划校区的功能和布局。充分整合现有土地资源,努力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在理顺的基础上,明确管理部门,做到统一管理、规范管理。

——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备,改善教学和办公的信息化条件,合理定位终身学习网、开放大学网和上海电大网的功能及科学调整诸平台之间的相互关系,建设形成以“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技术应用集约化”为主要标志的数字化校园。合理投入,推动各校区之间信息基础设施的协调建设,增强集团各项业务的融合功能。加紧完善集团综合办公系统的功能,推动集团办公实现信息化、无纸化。完善面向全员的信息化应用软件,加强移动校园建设,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教育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

——规范和创新后勤运行机制。通过完善规范有序、保障有力的管理机制,优质高效、市场导向的服务机制,监管有力、便捷有效的外包服务运行机制,推动后勤服务标准建设,进一步强化服务功能和提高服务水平。

——继续加强“平安集团”建设。结合集团实际成立领导小组、责任到人,对各部门进行监督检查,扎实推进全集团的平安建设工作,为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增强集团平安工作的重要性意识,将“平安集团”建设工作纳入年终考核。

——加强节约型集团的建设。加强党风廉政教育,严格各项规章制度,做好财务的预算管理,加强审计监察工作,努力增收节支,建设一个节约型的集团。

(十二)体制机制改革项目

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适应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继续深化改革,形成与集团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开放合作、科学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理顺开大与集团、电大的关系。充分考虑开大与集团、电大的关系,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资源整合和统筹协调。关注长期效应、长效机制和常态运作,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建立合理有效、合作协调的运作机制,有力推动开放大学的建设和蓬勃发展。

——调整和优化内部组织机构。调整优化与创新组织机构,严格控制内设机构与人员编制。理清工作职能与思路,加强沟通与合作,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建立健全行政监督、加强相关监督制度建设和执行,强化职能部门对各项工作的监督力度,提高行政效能。

——加强事业板块的资源整合。根据事业发展需求,对事业板块进行有效的资源再整合,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尊重各板块的特殊性和相对独立性,力求准确定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对独立、共同发展。

——推行岗位设置管理与聘用改革。按照政府开展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与聘用工作的总体部署,制定集团岗位设置方案以及岗位设置管理与聘用实施方案,明确各类岗位类别与等级,实行按岗聘用、合同管理、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管理。深化集团全员聘任制度改革,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为集团跨越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源泉。

——推行绩效考核机制改革。以岗位职责和全员聘任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建立健全一套全新的、合理的、系统的绩效管理体系和薪酬管理体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内部薪酬制度,形成周期性考核的长效机制,建立畅通的沟通与反馈机制,将员工的薪酬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挂钩,完善重成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

五、“十二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为保障集团“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必须加强党委和行政的组织和领导,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搭建制度平台,健全《规划》实施的监督机制,注重科学规划,建立统筹协调的规划体系,创设和谐环境,形成全员参与实施和监督的保障体系,有效推进《规划》的贯彻落实和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组织实施《规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要加强党政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班子的核心领导力和科学决策水平,切实围绕《规划》谋划好五年的工作重点和各项任务,总揽全局、全面协调、有力指导,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证《规划》的贯彻落实。科学合理配置干部、继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管理干部把握方向、谋划工作、推动改革、化解矛盾、促进发展的能力,使广大干部在《规划》的实施中充分发挥顾大局、重责任、讲奉献、善开拓的作用。

(二)注重科学规划,建立统筹协调的《规划》实施体系。按照《规划》提出的目标要求,实行分工负责、科学管理。各相关部门要结合部门职能编制相应的专项规划,落实工作责任,把《规划》与部门建设计划、具体行动计划以及年度计划紧密结合起来,远近结合,形成合力,有效推进各项任务分阶段、分步骤地组织实施。积极争取上级政府部门对《规划》实施的经费支持,根据实际情况对重点项目进行投入,保证经费投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健全以总体规划为统领,专项规划为支撑,各专项规划及其具体工作计划的目标方向一致、内容相互协调、措施相互支撑的实施体系,确保《规划》确立的目标、任务和各项措施切实得到贯彻落实。

(三)完善制度体系,健全《规划》实施的检查评估机制。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健全相关配套政策,坚持和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决策责任制度,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为各项重大决策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加大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检查,实施中期监测、年终评估和重点项目绩效跟踪评估的制度,提高集团整体的执行力,进一步健全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和指标要纳入各部门的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规划》实施一段时期后,要围绕提出的目标和任务,组织开展实施评估,全面分析检查实施效果及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

(四)建设和谐环境,形成全员参与和监督的良好工作局面。民主治校是和谐集团的重要保证。全体教职工是实施《规划》的主体,必须凝聚全体教职员工的力量,为员工创设宽松、自由、和谐的环境,激发蕴藏在干部群众中的智慧和力量,为《规划》的全面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坚持民主与法制相结合,使教职工的民主权利能切实得到尊重和保障,让教职工全员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与监督,在全集团形成“全员参与、上下同心”的良好氛围,使“十二五”规划能够圆满完成。

(本《纲要》经上海远程教育集团、上海电视大学2010年12月23日第一届第九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